河北科技学院 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
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,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、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。为全面贯彻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,教育部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要求,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实际,构建长效化、系统化劳动教育体系,特制定本方案,作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纲领性文件,长期指导全校劳动教育实践。
一、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培育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、增智、强体、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,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成长规律,积极探索具有河北科技学院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,创新体制机制,强化教育实效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二、总体目标
(一)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取向
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与学生成长需求,构建我校特色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。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渠道,帮助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,明晰劳动的本质与价值,从而牢固树立“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”的观念。
(二)培育优良的劳动精神风貌
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,引导学生端正劳动态度,养成诚实守信、吃苦耐劳的品质,深刻体会“劳动创造美好生活”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”内涵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营造浓厚校园劳动文化氛围,培育学生勤俭、奋斗、创新、奉献的良好劳动精神风貌。
(三)提升综合劳动技能水平
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夯实学生基本劳动能力,培养良好劳动习惯,真正实现“以知促行、知行合一”。在传承传统劳动育人功能基础上,注重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,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推动劳动技能全方位、可持续提升。
三、工作原则
(一)坚持育人导向,锚定价值引领
坚持党的领导,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,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,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。明确劳动教育价值取向,发挥党团组织示范引领作用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,崇尚劳动,尊重劳动,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,树立报效国家、奉献社会的理想。
(二)遵循教育规律,注重持续培育
结合不同年级阶段学生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,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,形成长时段、常态化劳动育人机制。依据青年学生行为特点,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,增强抗挫折能力,强化实践体验,提升育人实效。
(三)体现时代特征,创新教育模式
适应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趋势,针对劳动新形态,创新劳动教育内容、途径与方式。依托学科专业特色,深化产教融合,改进劳动教育方式,确保劳动教育与时俱进、因地制宜,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。构建具有河科特色的“课程化、项目化、品牌化”劳动教育体系。
(四)强化统筹协调,凝聚育人合力
学校党委统一领导,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局,校院两级部门共同参与。由学生工作处牵头,多部门协同配合,统筹劳动教育资源,拓宽劳动教育途径,将校内外、课堂上下、线上线下多个维度融入劳动教育,联动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多方力量,形成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综合实施的劳动教育格局,提升劳动育人整体效能。
四、具体举措
(一)构建系统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
开设必修与融合课程: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劳动教育必修内容,包含理论与实践两部分——理论课程需完成调研报告与劳动教育实践报告;实践课程聚焦日常生活劳动、生产劳动、服务性劳动分类实施。同时推动思政课、专业课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元素,强化劳动观念、劳动精神与劳动习惯培养。
深化思政课劳动教育融合: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进课堂,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,开展劳动法规与政策教育,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本质与价值。
强化专业课劳动属性渗透:立足“学习本质是劳动”的理念,严抓教学纪律,培养学生认真治学态度,同步开展专业劳动理论教育与行业劳动发展趋势解读,实现专业学习与劳动教
育协同推进。
(二)营造立体化劳动精神宣传氛围
通过座谈会、主题班会、专题讲座、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,结合时代主题与真实案例深化学习效果,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,把握劳动精神与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;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,宣传正确劳动价值观与良好劳动品质,培育学生“勤于劳动、善于劳动、乐于劳动”的行为习惯。
(三)开展多元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
日常生活劳动实践:结合校园管理需求,组织学生参与绿化养护、校园卫生清洁、教室与实验室维护、优秀文明寝室建设等集体劳动,提升日常生活劳动技能,助力校园文明建设。
创造性生产劳动实践:依托专业实践教学环节(工程训练、实验实训、创新创业实践、企业实习、毕业设计等),打造“专业+劳动实践”“创新创业+劳动实践”模式;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载体,结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、“挑战杯”“创青春”等赛事,提升学生发现问题、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,树立正确择业、就业、创业观。
服务性劳动实践:搭建志愿服务平台,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、乡村振兴计划、寒/暑期“返家乡”“三下乡”等活动,开展志愿服务与公益劳动,强化社会责任意识,引导学生走进田间地头、街道社区,与劳动人民一起动手动脑、体验劳动,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,在社会的大熔炉中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做贡献”。
(四)搭建长效化劳动教育实践平台
就业创业导向的劳动育人平台:支持各学院建设校外社会实践基地,开展校外劳动教育活动;实施大学生职业技能提升行动,开设职业生涯规划、求职指导项目;引导学生参与国际化专业实习,提升行业认知;鼓励学生向实践学习、向人民群众学习,增强实践能力与家国情怀。勤工助学赋能的劳动育人平台:通过大学生奖助体系,以价值塑造为引导,科学设置勤工助学岗位,构筑劳动教育平台。
科学设置校内管理助理、公共服务等勤工助学岗位;提升对勤工助学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,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,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,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,帮助学生实现从“他助”到“自助”,提高学生综合能力。
榜样引领驱动的劳动筑梦平台:大力发挥学生骨干的榜样引领、朋辈教育作用,以校团委、校学生会、学生社团、青马工程、青年宣讲团等学生组织作为学生骨干培育的重要平台;把提高劳动实践能力作为学生骨干培育的重要目标;把培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、新时代青年劳动素养作为学生骨干培育的重要内容;把劳动教育成果纳入学生骨干培育的考核指标体系。强化凝聚作用,以点带面,引导学生骨干凝聚广大青年学生,提高劳动教育影响的广泛性、实效性。
(五)加强专业化劳动育人理论研究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化劳动精神基础理论研究,构建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理论体系。劳动教育课程教研室定期开展劳动精神学术研讨,开设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主题讲座,探索劳动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、实施路径;在党建、思政、社科类项目申报中设置劳动教育相关课题,鼓励师生申报研究,以理论创新推动劳动教育“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”。
(六)建设高素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
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与劳动教育项目需求,统筹校内资源,组建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——邀请劳动模范、创新创业导师、行业专家担任校外指导教师;强化全体教职工劳动教育意识与实践能力,提升劳动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。
五、支撑保障
(一)组织保障
成立河北科技学院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,负责劳动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、组织实施、统筹协调,确保劳动教育落实落地。小组由校长担任组织,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,学生工作处、教务处、团委、财务处、后勤处、资产处、各二级学院等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成员。下设劳动教育中心,设在学生工作处。
(二)考核督查
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,定期对各学院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指导与督导;将劳动教育实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,作为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;对第一课堂、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实施专项评价,健全学生个人劳动教育测评体系,确保评价科学、公正、可操作。
(三)经费保障
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;鼓励各单位积极争取政府、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支持,多渠道筹集经费,确保经费投入,保障劳动教育持续推进。
(四)安全保障
相关部门要统筹必要的经费投入和场地、器材、工具等资源配置,加快校内劳动教育场所与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,确保劳动实践教育顺利实施推进。加强师生劳动安全教育,强化风险防范意识,建立“安全教育+过程管理”双重安全保障体系,确保劳动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开展。
六、其他
本方案为学校劳动教育纲领性文件,长期有效,各部门、各学院可结合年度工作实际,制定具体实施细则。
本方案由学生工作处负责解释,自公布之日起施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