匠心育美·色韵传情,李陈老师《色彩构成训练》课堂实践与成果纪实

发布时间:2025/5/10 16:09:09
点击数:0

色彩是视觉艺术的灵魂,亦是设计思维的重要载体。为提升学生色彩感知力与创意表达能力,李陈老师于近期在《色彩构成》课程中开展系统性色彩训练,通过理论讲解、案例分析、实践创作三维联动教学模式,引导学生探索色彩奥秘,构建科学的美学认知框架。

理论奠基,体系化教学

李陈老师以“色彩三要素(色相、明度、纯度)”为核心,结合经典设计案例(如蒙德里安《红黄蓝的构成》、韦斯·安德森电影配色),解析色彩心理学与视觉传达规律,帮助学生建立色彩搭配的逻辑框架。

(二)实践驱动,分层任务设计

基础训练:通过色环推演、渐变配色等练习,强化学生对色彩关系的直观把握。

主题创作:设定“季节情绪”“文化符号”等命题,要求学生以色彩语言诠释抽象概念(如用冷暖色调表现“孤独与温暖”)。

跨界融合:引入数字工具辅助设计,如利用AI配色软件生成方案,再通过手绘调整优化,培养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能力。

6388292213145156567307653.png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6388292198608811871771442.png      

互动点评,激发创新思维

课程采用“小组互评+教师点拨”机制,李陈老师以“色彩故事性”为切入点,引导学生从单一技法评价转向情感表达分析。例如,针对学生以“多彩冰激凌”为灵感的作品,提出“如何通过低纯度色彩传递美食感情”的深度追问,推动思维升级。大部分学生掌握色彩搭配黄金法则,能独立完成主题性色彩方案。

学生反馈精选

1.“李老师的课让我明白,色彩不是工具,而是语言。”——2022工业设计张怡宁

2.“从‘凭感觉配色’到能用理论解释作品,这种成长感太棒了!”——2022工业设计专业胡鑫

教师反思与展望

李陈老师表示,未来将进一步强化“色彩与社会文化”的关联性教学,计划引入非遗扎染、数字媒体等多元载体,构建“传统-现代-未来”的色彩教育生态链,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。

    色彩构成训练不仅是技能的传授,更是美育的浸润。李陈老师以匠心深耕课堂,用色彩搭建起学生通向美学世界的桥梁,为专业人才培养注入鲜活创意动能。

分享:
校办室24小时电话:0315-8810626  招生办电话:0315-8810555  地址:唐山市曹妃甸区新城东海路209号

书记邮箱:hbkjxytsyx@163.com  校长邮箱:15631251381@163.com  邮编:063200

版权所有©河北科技学院   冀ICP备14003778号   冀公网安备13060602001013号
河科公众号
河科视频号
河科抖音号

校办室24小时电话:0315-8810626

招生办电话:0315-8810555

地址:唐山市曹妃甸区新城东海路209号

书记邮箱:hbkjxytsyx@163.com

校长邮箱:15631251381@163.com

邮编:063200

冀ICP备14003778号

冀公网安备13060602001013号

版权所有 © 河北科技学院

河科公众号
河科视频号
河科抖音号